塘下网
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塘下 > 正文

塘下一村:新居村是塘下工农业发源地

核心提示:   大榕树树龄400多岁了新居村鸟瞰新居村留存的特色民居之董枕麓民居新居村留存的特色民居之林岩春民居新居村留存的特色民居之万志荣民居

  

大榕树树龄400多岁了

新居村鸟瞰

新居村留存的特色民居之董枕麓民居

新居村留存的特色民居之林岩春民居

新居村留存的特色民居之万志荣民居

道路左侧为新居村,右侧为“蛤蟆山”(特约记者 徐洪娒/摄)

  依山而建,流水绕村,环境秀美的新居村,也是塘下镇侨联活动中心的落脚点。上世纪20年代,先辈远渡重洋,赴国外谋生创业,至今,全村华人华侨共585人,占全村人口的三分之一。作为著名的侨乡,关于新居的相关报道甚多,不需再赘言,本期“塘下一村”栏目,关注的是抛开“侨乡”的光环,新居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古村落一面,特别是其作为塘下工农业发源地的这一段历史,也是新居村民津津乐道的“家底”。

  新居村以山得名

  站在三都岭之巅,俯瞰山下,绵延的高速公路将新居村与村畔的一座龟山“劈”成两半。据记载,新居村以前建在龟山之麓,原名新龟(方言“居”谐音“龟”),因为龟为四灵(中国古代认为麒麟、凤凰、龟和龙是有灵性的动物,都是祥瑞的标志)之一,故又名仙居。如此口耳相传至今,最终得名新居。

  而史料记载中的龟山,则是村畔的一座小山,高不过百余米。因为这座小山俯卧在村畔,像极了一只蛤蟆,故村民俗称“蛤蟆山”。至于“蛤蟆山”缘何又称之为“龟山”,记者查找了相关资料却不得而知。该村党支部书记董邦明告之:“村民向来以此称呼,具体缘由也无从考证。”只可惜,由于近年来的山体开采,损毁了“蛤蟆”的造型,至于它像不像一只俯卧的蛤蟆,全凭个人想象了。

  古榕见证村史

  新居村村史悠久,史料记载建村于明嘉靖年间,当时属帆游乡三都,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而村里有一棵树龄长达400余年的大榕树,则是对这段村史的一个佐证。

  如今,这棵大榕树已经成为村里的标志物,冠幅达三四十米,每到夏天,成为村民纳凉休闲的绝佳场所。由于树龄悠久,在上世纪90年代,这棵大榕树也被列为省级二等保护树木。

  “记得在几十年前,村里有一大一小两棵古榕,相距10余米。”董邦明告诉记者,以前村民都将榕树建在村口,当时新居村的村落范围仅限在这两棵古榕树之内。而在上世纪60年代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村民将那棵较小的古榕砍伐造物。“我记得我老家的门板就是用那棵小古榕做的呢!树干很大,直径足有一米多宽。”董邦明说道。

  塘下工农业的发源地

  “新居村的村民是勤劳的典范。”新居村民风淳朴,村民吃苦耐劳,凭借双手勤勤恳恳发家致富,这也是村支书董邦明引以为傲的。但鲜有人知道新居村是塘下工、农业发源地的这段历史。

  1960年,由塘下区(现称塘下镇)牵头组织复员军人成立了一支塘下民兵军政教导大队,简称教大队,作为重要的军事后备力量。现年80岁的林福森老人当时从部队退役后被聘任为教大队副队长。在当时,响应毛主席口号“不爱红装爱武装”,提出大办畜牧业,提倡“劳武结合”、“自力更生”等时代背景下,这支由五六十人组建的教大队选址山地良田多,人口少的新居村为落脚点。由村里划分10亩良田以及山地供他们自力更生。这支民兵队伍一边训练,一边劳作,供养自己。

  在自给自足的同时,开始了首次创业。他们将自己制作的粉干、年糕、豆腐销往塘下全区,增加收入。“在当时大家普遍用工制作年糕时,我们引进了机器设备,做出来的年糕特别有嚼头,新居的年糕当时在全塘下区闻名。”林福森老人说道。后来,他们又开始再次创业,从温州收购莲藕做粉,将人们都不要的藕杆子变废为宝,晒干、打细条,利用其纤维制成床垫、沙发等物品。创办副业一举成功之后,1964年,又从农业发展到工业,开办塘下麻袋厂,后转型为纤维厂、纺织厂;1977年升级为瑞安县纺织机械厂,人员扩大到几百人;1980年,又扩大技术改造,投资80万元,更名为瑞安市麻纺织厂。该厂在职工人500多人,直到去年才停产,也是塘下历史最为悠久的集体性质的工厂。

  “我们当时开办工厂在塘下也算最早的一批,因为是集体性质,大伙吃的是大锅饭,过集体生活。当时还在新居村开办夜校学习文化,组织文艺节目等。教大队一直驻扎在新居村20多年,那里有我们操练的场地,有武器装备,还有农业生产车间。当时我们也带动了新居村民一同劳作创收。只可惜,近些年的村庄发展,曾经那段经历没有留下一点痕迹,就连一张照片也没有,唯有经历过的人仅存一丝回忆。”林福森老人遗憾道。

资讯标签: 塘下 工农业 发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