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言之,在法国制造产品的成本远远高出与之竞争的国家。在法国,制造一辆汽车或钢梁的每工时劳动成本在过去10年里上涨了17%,是德国增速的两倍以上。尽管自2008年以来,法国的工资增幅仅仅赶上通胀率,生产成本却因为工人的生产效率越来越低而持续攀升。这主要是因为法国的制造商们太急于获利,却拿不出钱来置换或改进陈旧的生产设备与IT系统。
相反,在法国不知所措之际,爱尔兰、西班牙和葡萄牙全都有所行动,放开了劳动力市场,并且在过去6年里把单位成本降低了7%至12%。其结果对于法国的竞争力可谓是毁灭性的。在过去10年里,法国在全欧洲的出口总量中所占的份额从12%下降到了9.5%,是西欧大国当中表现最差的。
而且,苦苦挣扎的不光是法国。意大利的产品目前甚至贵过法国。从1990年代后期到2000年代中期,意大利的制造成本猛增不已。“意大利是本人正在关注的国家。”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Carnegie Endowment)的一位经济学家尤里·达杜什(Uri Dadush)说。“比起德国,它的竞争力大幅下降,而且始终不见好转。”虽然总理马泰奥·伦齐(Matteo Renzi)推行了改革措施,意大利仍然在主要依据国家劳动协议来确定工资,从而使工资的增幅高于产出。
这一现象引起我们对于两国的主打产品—汽车—的关注。法国和意大利都是廉价汽车的生产大国。由于两国的基础交通状况良好,标致(Peugeot)、雷诺(Renault)和菲亚特(Fiat)追求的是低价格和低成本,这样才能在国内和其他欧洲国家畅销。而生产成本低、卖得更多的是豪华汽车的德国却不受这样的限制。
在过去10年里,法国生产的雷诺和标致汽车在西欧卖出的数量从350万辆下降到250万辆。同期,德国大众(VW)、戴姆勒(Daimler)和宝马(BMW)的销量增加了20万辆,达到450万辆,虽然它们在欧洲市场的销量下滑了。
随着法国和意大利出口汽车数量激增,这一下行趋势在今年头四个月里开始逆转。但是,其主要原因是欧元与其他世界货币的比价下降。它给两国带来的好处仅仅如此。只有削减工资、废除苛刻的劳动法规、转而生产高利润率的产品,才能使两国疲软的出口再现辉煌;但是,在对手们都大步向前之际,法国和意大利却都萎靡不振。欧元面临的下一个生存危机很可能不会发生在一个弱小的国家,而是从这两个举足轻重的大经济体中引爆。可是,关注它们的人却寥寥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