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池宗祠
前池老人亭
横穿前池5个村的商业街
前池菜市场
在塘下89个行政村中,有多个村是从一个大村分出来的,这些大村包括湗村、鲍六村、前池村等。其中,前池村在1979年分为5个行政村,分别为如今的前桥、前丰、前进、新前和前北村,村名中均带有“前”字,也表明这5个村之前的渊源关系。至今这5个村的老人协会还是一起共事,各村没有非常明确的分界,5个村仍以池姓为主。近日,记者就走进“前池村”,了解这个曾经的自然村的前尘往事。
村名源自池姓村民多
据前池老人协会的老人们介绍,前池人最早从福建搬迁而来,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为何叫“前池”?原来,最早的祖先是从福鼎下浦一个名为“前岐”地方搬到这里,因为以姓池者居多,所以当时就将这里命名为“前池”,这一村名一直沿用至今,即便后来分为5个村,村民外出仍自称前池人。
据称,当时搬迁至此的除池姓者外,还有其他姓氏,但是由于池姓家族庞大,人员众多,逐渐前池片的人几乎都姓池,演变为一个池姓大村。
5个村起名同为“前”字辈
“几百年来,前池村一直是一个大村,在生产队时期,前池作为生产大队,下面有51个生产队,在当时是塘下片区最大的生产队,共有6000多人。”前池片老人协会会长池体珍介绍,在上世纪50年代末,人民公社大食堂时期,前池片有5个大食堂,各个生产队就近到公共食堂吃饭,每个食堂人数差不多。
后来,因5个食堂逐渐形成5个团块,各个食堂有独立负责人、会计等。到上世纪70年代末,随着前池片人数逐渐增多,为了便于管理建设,前池片在1979年被分为5个行政村。划分的基础就建立在当初5个食堂形成的雏形上,以一个食堂为一个行政村,在哪个食堂吃饭,村民就归那个村。
有村就该有村名,5个村该如何称呼呢?当时在村里当村干部、如今是前桥村老人协会负责人的池仁东及前丰村老村支书池仁龙告诉记者,前池虽然分为5个村,但大家都认同自己是前池人,同建一个宗祠,认为取村名不能丢掉“前池”,因此将“前”字确定下来作为一个固定字,各村都是“前”字辈。
村名中有一个字确认后,另一个字再根据各村实际情况进行取名。如前桥村,因前池片最早的一座石板桥就在该村范围内,因此以桥为名取名前桥村;前丰村是因为当时的位置为第二食堂范围,该生产队生产粮食的量多,更丰产,因此取名前丰村;前进村毗邻汀田,两地的发展难免互相比较,为了激励自身要更加进步,取名前进村;前北村取名源于该村处在前池最靠北的位置,因为前北村最靠近塘梅路,在当地,大家还习惯称前北为“北塘路”;新前村与其他4个村取名方式不同,“前”字在后,源于该村所在位置最靠近农田,大伙干农活都得经过该村,既然分为5个村,寓意前池人将有一个新的开始,因此取名叫新前村。
曾靠“捉涂”为生的前池人
前池东临大海,西倚温瑞塘河,南连大典下,北邻南河。早些年,前池人靠海吃海,日夜劳作在滩涂上,捉蝤蛑、章鱼、小蟹儿等水产,出售后用来补贴家用,被称为“捉涂人”。“捉涂”在前池至少有200多年历史了。
今年73岁的前池人池仁娒,年仅9岁就曾跟随父亲到滩涂上帮忙,一直到34岁才从停止在滩涂上的生活,转行做生意。据老人回忆,“捉涂人”要根据潮涨潮落,日夜在滩涂上艰辛作业。“现在的年轻人哪里懂得捉涂的辛苦,天天在外面干活,皮肤晒得黝黑。” 池仁娒说,自己打小就在滩涂上干活,年纪小时就在旁边帮忙,待年纪大些、长高些就跟父亲一样带上工具“掭”(温州方言,音tian)向滩涂出发。后来,一些村民逐渐转行,现在前池仍坚持捉涂的,只有十几人了。
前池人仍是“一家人”
前池一分为5个行政村,如今总计有万余人生活在此,在生活方面,仍沿袭“大家庭”生活模式。
“这是前池凉亭,门前就是前池片的商业街,从鲍田一直连接到汀田,那边的菜市场叫前池菜市场。”前池老人协会负责人介绍,5个村有着很多“公共场所”,比如前池凉亭,每天来这乘凉、休息的前池人根本不分你我是哪个村的村民。
每年入伏后,家住凉亭对面的前丰村村民池体权开始烧免费的伏茶,供在凉亭里休息及过路的村民饮用,今年是他第9年烧制免费伏茶,收到不少前池片村民的好评。
比如前池菜市场,作为前池片唯一的一个菜市场,原来条件差,环境也差。从2013年4月开始原拆原建,由前池片5个村老人协会组织并共同出资200万元,建成1000多平方米的新市场,历时7个月,同年11月份投入运营,日均客流量2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