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院旧址
明珠大厦
张宅村全景 (陈立波 摄)
高楼大厦林立、商铺鳞次栉比、公园环境宜人……如今的张宅村时尚前卫,以活跃的商业经济领跑在塘下不少村的前列。可你知道吗,过去塘下最早的客运码头就建在张宅,村里也率塘下之先最早建电影院,并建有塘下最高的大厦。近日,记者走进张宅村,用三“最”串连那些历史痕迹,看它是如何发展变迁的。
最早的客运码头:促进商业中心的形成
张宅村地处塘下镇中心,塘河之畔,104国道、塘梅公路穿境而过。或许是因这一地理优势,当时最早的一批码头之一就设在了张宅桥头。
据《瑞安市志》记载,当时,塘河沿岸有九里、莘塍、岑岐、塘下、塘口(当时属罗凤镇)等9个停靠埠。塘下埠的客运码头分张宅、陈宅、医院三处,张宅是最早建成客运码头的。1930年后有8家轮船公司客轮在张宅码头靠泊,后来,码头屡毁屡修,又多次扩建。
轮船从瑞安东门开至温州小南门,基本半小时至一小时一班。该村老人依稀记得,当时开往瑞安的船票大概1角5分钱一张,开往温州的需3角钱,来回要一天时间。“当时家里条件好的才有自行车,轿车更是少见,因此,这码头极大便利了当时的交通。”该村党支部副书记张成华说,当时不少村民坐船去温州进货,码头成为货物集散地,直接带动了商业的发展。
上世纪90年代,张宅借着发展势头,新建了一个服装市场,当时称之为“走私场”,该市场逐步成型,越来越多的商家搬入。1995年,张宅村的商业发展进入繁盛阶段,三分之一的村民都做起了商业买卖,张宅成为当时塘下的商业中心,塘下老街也逐渐发展成为塘下核心商业街。
同时,码头的建成也促进了人口的迁移。该村老协会长张德干称,最初,福建那里的张姓人迁至塘下,并于1949年建村。后来,水运的便利打开了张宅的大门,越来越多的外地人迁至此地创业定居。因此,张宅村虽以姓为村名,村民也多姓张,但仍有不少外姓人。
最早的电影院:张宅人的青春记忆
或许是经济起跑早的缘故,张宅村民的文化生活也比当时不少村“时髦”很多。塘下最早的电影院就建在张宅村,且先后有两个,分别建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和1979年,均位于文化路,相隔不足100米。
说起电影院,不少村民感慨,那是他们的青春记忆。张成华今年49岁,旧居就在老电影院附近。七八岁时,他看见电影院门口人来人往,人们脸上挂着笑容,好似这个电影院有魔力,能给村民带来快乐。
“当时有钱人家里才有电视,平价的电影成了我们主要的娱乐生活。”该村村委会成员张成舒说,不仅张宅和邻村,场桥、鲍田的村民都会赶来看,遇上好片子,得早上排队才能买到下午的票,文化路被堵得水泄不通。张成舒边说边数出那些年被追捧的影片:《少林寺》、《庐山恋》……
因政策原因,1982年,老电影院关闭。1979年,张宅又新建了一家电影院。面积约5亩,大概是老电影院的两倍,共三层。“环境好了许多,老电影院是三人一张的木椅,新电影院是一人一座的沙发。片子更新得也快,票价也涨了,但人气依然不减。”张成华说。
2000年,后来新建的电影院关闭,一楼被分割成店面出租,老电影院改建成教堂。“即使电影院都关了,但每每经过,青春的记忆依然如新。”张成舒说。
最高的大厦:明珠大厦成塘下地标建筑
镜头切换至近十年,张宅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便是见证。
10多年前,张宅的建筑还以落地房为主,如今,张宅有明珠大厦、环新大厦、香榭景园、温莎公寓等大厦,90%的村民住上了商品房。
张宅村党支部书记张其通介绍,2001年,现在环新大厦所属位置审批为宅基地,建设27间民房,提供给住房困难的村民。2004年,村里向政府申请将其建成30层高的大厦,共129套,解决了村里不少村民的住房问题。
明珠大厦是塘下镇当时交付使用的最高大楼,于2004年交付使用,共31层,高98.65米。目前大厦住户有100多户,入住率达95%。“作为塘下最高的大楼,当时,明珠大厦无疑成为塘下的地标性建筑。”张成华说。
家住明珠大厦顶楼的张女士一家可以说是最先入住的住户之一。她说,10年前在塘下31层高的大厦寥寥无几,当时她买了明珠大厦的最高层,亲友们羡慕不已。
另值得一提的还有张宅老人的生活。村里现有900多名老人,其中,60周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可领取生活补助800元,55周岁以上领取400元。老协每年还会组织老人出游,其中八成以上老人曾出境旅游。“我们都快游遍全中国啦!”该村老人笑呵呵地说,要在10年前,那是想都不敢想的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