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下网
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塘下 > 正文

塘下镇上金村的发展与岩石有关【图】

核心提示: 沙门采石场旧址上金客运站上金路口(104国道线与塘梅公路线交叉口)雷打岩上金村貌    上金村位于104国道与塘梅公路的交叉路口,与岑头


沙门采石场旧址

上金客运站

上金路口(104国道线与塘梅公路线交叉口)

雷打岩

上金村貌
   

  上金村位于104国道与塘梅公路的交叉路口,与岑头、小南山村山水相连,由上韩、旺金、沙门三个部分组成,曾是塘下的交通枢纽中心。该村姓氏众多,注重宗祠文化的建设发展。辛勤的村民务农为主,并利用丰富的岩石资源发展“打岩石”副业。近日,记者走进上金村,了解它的发展故事。

  全村近半村民姓徐

  据悉,上金村起源于明武宗正德年间,距今有500多年的历史,最早搬到上金村的是韩氏,现如今该村难觅韩姓,原因不详。

  明朝万历元年(1573年),上韩徐氏开基祖鸣岐公发现,该村南面有群山为屏障、北面以大罗山为腹背,汇聚3条河支流直通温瑞塘河,地灵人和、山川蜿蜒、冬暖夏凉,因此由瑞安东门白岩桥迁居上金村上韩,至今442年,目前约有1200人,约占全村总人口的46%。

  后来,陈氏、赵氏、季氏陆续迁居该村沙门、旺金、上韩,该村目前共有姓氏22个。由于姓氏众多,村里有6个宗祠,分别是上韩徐氏宗祠、上韩季氏宗祠、旺金赵氏宗祠、沙门陈氏宗祠、旺金冯氏宗祠、沙门康氏宗祠。其中,徐氏宗祠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占地总面积1630平方米。

  该村的徐氏大宗理事会秘书长徐祥桃介绍,新中国成立后,上金、岑头、塘西三村借用徐氏宗祠,合办上金小学,为村中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与活动场所。此外,上金村重视宗祠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如徐氏每年举办两次活动。今年4月,徐氏10年一次的修谱圆满完成,圆谱庆典吸引同族后裔400多人前来参加,当天到场的还有近百名来自温州各地的20家徐氏宗祠代表。

  “打岩石”成村民副业

  “讨米、扯眉——便带。”这句话曾被上金村村民口口相传。上世纪40年代,由于该村田地稀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村民仅靠务农难以维持生计,要是遇上自然灾害,更是食不果腹,于是部分村民上门乞讨时,顺便给人修眉毛,以换点大米养家糊口。

  上金村以农为主、发展副业,村里曾兴起过制砖瓦、生产漆包线、轧制钢材等产业。上世纪50年代,该村村民利用沙门丰富的岩石资源发展打岩石副业,带动了村里的经济发展。村民徐祥洪介绍,那时大家利用闲暇时间到沙门开采岩石,男人用铁锤将岩石凿出2米深的洞,然后放入炸药点燃,接着将炸开的石块交给女人,由她们捣成碎石。聪明的女人在捣碎石前,先用稻草围出一个圈,再把大石块放到稻草上,这样一来,很好地解决了碎石飞溅的问题。

  “那时一天能捣100多斤碎石,卖给建筑公司能赚两三角钱,可以买两三斤大米呢!”徐祥洪说。1953年,炸药不允许私用,需要许可证明方能使用,人们只好手工开凿岩石,这加重了男人的开采负担,这一副业因此慢慢衰落。改革开放以来,村民积极探索,村里逐渐形成农业种植、塑料制品、机械五金、汽摩配、电工器材制造以及综合性服务等六大支柱产业,村民生活日益改善。

  在岩石资源丰富的上金村,还流传着一个传说。听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说,在汀田街道金岙村和塘下镇上金村的交界处,有一块岩石名叫“雷打岩”,占地面积约2亩。相传很久以前,每到傍晚时分,雷打岩附近隐约传来织布的声音,直到五更鸡鸣时才消失,周边村民纷纷猜测这是女妖在作怪。一天晚上,天空响起了巨大的雷声,织布声随之消失。第二天,村民们发现雷打岩被劈成了好几块,并且再也没有出现织布的声音,大家都说是雷劈死了女妖,因此给这块岩石起名“雷打岩”。

  曾是塘下交通枢纽

  上金村水陆交通便利,曾是塘下的交通枢纽。村里有3条河流,汇聚到温瑞塘河。大约1945年以前,村民带着自己种的番薯、大米等农产品到温州市区做买卖贴补家用,那时坐船靠人力撑船,从塘下片区到温州市区需要一天的时间。大约1945年左右,出现温瑞客轮,村民到温州市区只需两个多小时。

  上世纪50年代中期,104国道修建,其中一段就位于上金村,是瑞安地区到温州市区的必经之路。后来,104国道重修,上金段部分由原先的两车道拓宽为四车道,不久后黄泥路又被改造为柏油路。上世纪90年代,柏油路摇身一变成水泥路,再后来,4车道再次拓宽,成为6车道。此外,塘梅公路也于上世纪80年代末修建,上金村逐渐成为塘下交通枢纽。如今,随着高速公路、塘下大道、罗山大道等交通要道相继建成投用,上金村交通地位不再显著,但“104国道上金路口”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标识。

  交通的发展带动了该村的经济发展,村民利用这一优势,建造上金货运站、上金加油站、上金客运站,并在国道线附近开旅馆、餐厅,带动了该村的服务行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资讯标签: 塘下 金村 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