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下网
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塘下 > 正文

瑞安塘下镇代上村:以建埭而得名

核心提示:  场桥办事处辖区的代上村,是一个不大的村庄,全村总人口1780人,430户,场桥最早的一家含餐饮及住宿的古月大酒店就建在这个小村庄里,场

 场桥办事处辖区的代上村,是一个不大的村庄,全村总人口1780人,430户,场桥最早的一家含餐饮及住宿的古月大酒店就建在这个小村庄里,场桥唯一的一所中学——场桥中学也坐落于此。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场桥的羊毛衫红遍全国之时,代上村村民也赶上了这一热潮。光环褪去后,当年的辉煌仍存留在村民的记忆里。

  代上村原为埭上村

  走进代上村,村里的老人公寓和一家酒店门口依然写着“埭上村”的老村名。该村党支部书记戴祥土告诉记者,他今年54岁,当他就读小学时,这里称埭上村,到他读初中时,村名才更改为代上村,其原因可能是当时要简化地方名。

  而老村名埭上村的由来村民们也众说纷纭。有些老村民告诉记者,在以“埭上村”命名之前,还用过“岱上村”,但这一说法没能得到考证。而公认的说法是,埭上村村名以建埭而得名。埭意为堵水的石坝。今年77岁的退休老教师张建兰告诉记者,轮船河流经代上村,下游通江海,涨潮之时,江水倒灌,河水会变咸。为了不影响种田用水,村民在河流中间建埭阻隔,从而上游为淡水,下游为咸水。还有一种说法是,村里的河流一头通往梅头(现海城),那里地势较低,发大水时会受淹,建埭是为了防止发大水。但因为没有历史文字记载,两种说法哪种准确,无法得到证实,但能肯定的是,埭上村确是由建埭而得名。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建埭的地方才拆掉,后来在原址造了一座桥。

  村民最早由官渎村迁来

  据介绍,代上村目前有村民1780人,其中以戴姓为主。85岁的村民戴生弟告诉记者,代上村最早的村民是由官渎村迁移过来的,至今,戴姓仍占村民总数的三分之一。

  “戴氏族谱上有记载,300多年前,一名为戴王礼的村民携兄弟3人从官渎村迁往代上村的五家汇(现五家汇路)一带,居住于此,后因其两位兄弟年幼夭折,仅戴王礼一脉在代上村延续下来。”戴生弟告诉记者,虽然戴王礼从官渎村迁来,并没有将官渎村的传统手艺编织蓑衣带到这里,祖先们都是以种田为生。直到200多年前,村民改以晒盐谋生。晒盐的行当延续了200多年,鼎盛时,全村近八成村民都干这行,被称为“盐民”。至今,村里还有近百名曾从事晒盐的盐民。

  除了戴姓之外,代上村另外还有两大姓氏,分别为从马屿曹村迁移而来的曹氏和从梓岙迁移而来的黄氏,其他的姓氏则都是周边村过来的。至今,村里依然还保留着上百年历史的戴氏和曹氏祠堂,但已年久失修。

  生产的羊毛衫曾红遍全国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场桥羊毛衫的红火场景曾是人们口中津津乐道的一段佳话。用“无家不针织,有店皆毛衫”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戴祥土告诉记者,早在羊毛衫红火之前,村里曾有几家村办企业,如羊毛衫厂、布厂、锁厂、五金厂、绳带厂等。上世纪八十年代,个体办厂兴起,又赶上羊毛衫市场的春天,村民们纷纷投入羊毛衫生产的热浪中去。

  此后,场桥羊毛衫辐射全国,红极一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达到了巅峰。戴祥土说,几乎每家每户楼上楼下都摆满织机,24小时没日没夜不停忙碌。“根本不愁销路。为了早点拿到货,客户们都蹲守在织户家中,还帮忙理货。这边羊毛衫成品出来,那边就立马被抢光。”戴祥土告诉记者,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从广州来的客户带着样品来订货,出的价格比普通羊毛衫都要高,这样品便是法国知名品牌“梦特娇”。当时的村民商标意识薄弱,也没有“假冒伪劣”的概念,有些村民开始生产“梦特娇”品牌冰丝衫。由于利润高,销路好,很多村民也跟风生产。到了1996年,代上村几乎有三分之一的村户都在生产“梦特娇”。

  1998年,“打假”风波来袭,代上村成了重点打击对象之一。“那场打假行动非常轰动,除了执法部门之外,还来了中央、温州很多媒体,连法国‘梦特娇’品牌的中国代理商代表也来了。他们看了村民们手工织的假冒‘梦特娇’,还感慨道,做工好得足以以假乱真,不比他们生产的差。”戴祥土说。

  “打假”之后,“梦特娇”的市场便开始惨淡下来,没有客户来要货,村民们也不敢再生产,甚至很多积压的货都销不出去。20多天之后,代上村的羊毛衫之路一下子就走到了尽头,村民们开始另谋出路。

  戴祥土告诉记者,相比之前的辉煌,近20多年来,代上村的发展是非常缓慢的,村里最新的房子也都是在20多年之前建造。如今,村民们多以加工标准件、水龙头为生计。

资讯标签: 塘下镇 瑞安 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