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岙村就是位于大罗山山脉场桥段山脚下的一个村庄,背靠大罗山,进出村庄仅靠一条沿河道路。虽然地理位置较偏,但西岙村生产的耐火砖却远近闻名,至今还有很多人前来购买。而大山之巅一座建于清初的西岙山烽火台,也反映了百年前西岙地理位置的优越。近日,记者走进这座看似不起眼却不平凡的小村庄。
1958年村里办起耐火砖厂
早年,西岙村民均以务农为主,到1958年,村里办起了一家砖厂,专门生产各种形状的耐火砖,西岙村大部分村民都曾在砖厂里干过活儿。
为何西岙村会办耐火砖厂?村民说这是因为西岙有个得天独厚的条件,造砖用的70%泥土来自西岙本地,只有部分泥土需从外地采购。
“砖厂开办最初有90人左右,早期都是手工捣泥做模型,后期加入了石轮,人数有所减少,最红火的时候全村有六七个窑一起烧砖。”今年77岁的李金横是村里老支书,他说,当年为了办这个砖厂,还特地到温州去学习技术。开办之后村里的男性劳动力在农田干活,大部分妇女劳动力都在砖厂里干活,捣泥、做模型、搬运等等。10天烧一次窑,大约每10天出厂两三万块耐火砖。运砖出去、运泥回来,在交通不便的情况下,砖厂采用小船走塘河将耐火砖运出销售。至今,村里的塘河畔还有一个货运码头。
走进西岙村耐火砖厂旧址,至今仍保留着当年烧砖的窑和制作工具。地上堆放着很多耐火砖,有规整的方块砖,也有圆形、棱形等形状各异的耐火砖。
“耐火砖耐高温,多用于制造化工企业的锅炉或者房屋烟囱,砖厂可以生产规整的块形,也可以根据订单需要生产不规则的耐火砖。”李金横介绍,当时专门有个采购员为砖厂到各地拉订单,因此西岙村的耐火砖远销全国各地。
如今西岙村老厂已不再生产耐火砖,改为采购、销售为主,而另一家新办的耐火砖厂,仍保持日均生产上万块耐火砖的产量。一些外地的客户要采购耐火砖,依然会慕名来到西岙村。
这里有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入口
西岙背靠大罗山,大罗山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条件十分优越,目前大罗山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已全线开通,总长约150公里,其中西岙村就有一个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出入口,于2012年设立。
登山健身步道是在山地上修建的、以健身为目的步道。与普通观光步道相比,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在标识系统、安全系统、环保系统等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
顺着西岙村唯一一条道路一直走到山脚下,绕着山体公路往上走500米左右,便看到登山步道入口。步道并不陡峭,缓坡蜿蜒向上,两侧绿树成荫,秋日里登步而上更是让人感觉十分清爽。
“顺着这个步道往上,大约15分钟路程就能来到一个凉亭,一路上都是这样的石板路。”西岙村党支部书记李玉池说,有了登山步道,不少村民选择登山作为锻炼方式,也有很多登山爱好者从这上上下下游玩大罗山。
大罗山之巅烽火台屹然耸立
踏上西岙登山步道,不妨顺着步道往上,来到西岙山之巅,那儿有一座建于清初的西岙山烽火台。
“我们打小就经常登上去玩,从山脚走到烽火台位置大约需要70分钟左右。”李玉池说,顺着登山步道往上,到凉亭位置后有两条岔路,走左边道路往上就是烽火台位置。
据李玉池介绍,从山脚到烽火台的位置有六七公里路,前2公里道路均为登山步道,后面的道路均为碎石子路,这几年走的人少,山上长满了杂草。早年,西岙人种番薯、萝卜,每天上下山不下四五趟,村里多数人都登上过烽火台。
烽火台又称烽堠,俗称烟墩,是古时用来瞭望敌情及传递军情的设施。每遇倭寇入侵,就在土墩上点火起烟,向四乡八庄传递信息,烟墩由此得名。
站在西岙山烽火台上,可远眺方圆数十里海域。烽火台由扁片状不规则花岗岩块石垒砌,平面呈四方形,立面呈梯形,高约5米,上边阔约6米,下边阔约9米。其南面尚存原供存放燃料、挥旗鸣锣等活动用房的残基断壁,如今北面有部分已经坍塌。该台总体保存较为完整,是研究古代东南沿海海防情况的宝贵实物史料,现为瑞安市文物保护单位。
早前,记者曾坐车到尖山,然后抄近路,从龙圣禅旁边的一条小路上去,走“百步陡”登上大罗山顶,在当地人的带领下登上烽火台。站在屹然耸立的烽火台,周围景物一览无余,还可看到大罗山天河水库、雷达站。“天气好的话,站在烽火台可看到瓯海、飞云江,最远还能看到鳌江。”西岙村村民李春存说。如今,村民希望出资修路,让更多人知道烽火台,也便于更好地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