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网讯 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新生儿科,希希被妈妈抱在怀里。昨天,本应该是希希的预产期,可是,她在3个半月前就出生了,之后一直在生死线上挣扎,医院至少下了7次病危通知单。
小家伙长得白白净净,还会俏皮地竖起兰花指。如果不是听医生说起,大家很难把眼前这个小家伙和经历了各种磨难的早产儿联系在一起。
2015年12月30日下午5时,希希出生了,仅仅24周,身长33厘米,体重630克,只有“巴掌大”。
今天,希希将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出院,开始崭新的人生。她是我市目前出生体重最轻、胎龄最小的存活早产儿。
“能救一定要救,不管花多少钱”
当婴儿呱呱坠地,为人父母都是最开心的。可是,对于希希的父母而言,这三个半月,是他们走过的最艰难的一段时光。庆幸的是,小希希坚强地活下来了,带给他们最大的幸福。
他们结婚10年了,一直没能要个孩子。这几年来,夫妻俩陆续做了4次试管婴儿,前3次都失败了。这一次,终于成功怀上了双胞胎。就在全家人还没来得及高兴时,状况接二连三地发生。2015年12月29日,在当地医院做了抢救后,希希妈妈被救护车连夜转院到附一医。抵达医院后,希希妈妈就被送进手术室抢救保胎,但此时,她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宫缩,要生了!
2015年12月30日,怀胎仅仅24周,而且是双胞胎,孩子救还是不救?能不能救?躺在手术台上的希希妈妈,这时明显听到了孩子的胎心,“砰!砰!砰!”出于一个母亲的本能,她拉着医生的手说:“一定要救救我的孩子!”
在手术室门外的丈夫也坚定地告诉医生:“不管花多少钱,能救一定要救!”
下午4时多,希希妈妈被推进了产房,准备分娩。产房内,多位儿科医师在第一时间积极抢救。
“宝贝你是最棒的,是我们的希望”
当天下午5时,没有哇哇的啼哭声,两个孩子出生了。“没来得及看一眼,抱一抱,孩子就直接上了抢救台。”说到这里,希希的妈妈忍不住抹泪。
产床上,是刚刚分娩完的孩子母亲;产床边,两名医生争分夺秒地在给孩子做心肺复苏。新生儿科主任医师张玲玲就是帮希希做的心肺复苏。她说,孩子一出生,就没有呼吸,全身都是透明的,血氧饱和度不到30%。张玲玲通过快速按压,一分钟后,发现孩子开始有了血色。再过1分钟,心率上来了,血氧饱和度上来了,监护仪上出现了波状线条。“最难的呼吸关算是过去了。”张玲玲说。
另一边,和希希一同出生的哥哥,因为肺出血,不幸夭折。来不及悲伤,来不及告别,希希随后也出现了消化道出血、败血症,难关一波接着一波。由于早产,全身脏器发育不全,能否存活下来,一切都未知。气管插管、上呼吸机、用抗菌药……这期间,希希的妈妈转回老家坐月子,她的爸爸两地来回跑。他告诉记者,女儿出生后的一个月,自己都记不清签了多少次病危通知书,至少有7次,好像更多。“每一次手机上看到温州打来的号码,心里就无比害怕,不知道女儿能不能挺过去。”
希希妈妈坐完月子第二天,就立马赶回了医院,因为怕感染孩子,没能见到女儿。夫妻俩只能通过医务人员拍的照片看看小家伙。每周四,他们都会到医院来,哪怕在病房门口站一站,都会很开心。他们把对孩子的爱都写在了医院的留言本上:宝贝,你是最棒的,是我们大家的希望!宝贝,今天你会自己吃奶了,又进步了,爸爸妈妈为你高兴!宝贝,你一定要平安健康……
“医生妈妈们给你取了小名,叫希希”
在插管一个半月后,孩子终于能自主呼吸了。在保温箱里,她开始慢慢长大,脏器功能发育了,生命体征稳定了,也能用嘴吃奶了。为了照顾希希,医院特别组成了医生和护士团队24小时进行情况监测。儿科主任医师钱燕说,我们都是希希的“医生妈妈”。这期间,看着小家伙一步一步地跨过呼吸关、感染关、营养关、黄疸关和出血关,一次比一次更坚强,大家都特别欣慰。出生2个半月后,医生妈妈们给小家伙取了小名“希希”,寓意希望她健康长大。
出生100天后,希希的爸爸妈妈第一次在医院见到了女儿。那一刻,对于夫妻俩来说,是这么多天来最幸福的时刻。看着怀中的小宝贝一会微微笑,一会做表情,他们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昨天,本应是希希的预产期。尽管她提前到来,但是她已经和足月的孩子差不多:身长48厘米,体重2.88公斤。
今天,希希可以出院了。他们一家人还会在温州住上半年,然后再回到老家去。希希父母说:“在温州医院,我们感受到了家一样的温暖,感谢每一名医护人员,是她们带给我们家希望和幸福。”他们也会把这期间“医生妈妈”们录的视频、拍的照片做成光盘,待希希长大后给她看,告诉她这段经历。
希希妈妈说,每个生命都应当被尊重。在这里,我们祝愿小希希能够平安健康,也愿每个孩子都能被这个世界温柔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