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下网
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社会 > 正文

国字号“最美家庭”和“五好家庭” 温州一共有6户

核心提示:   林小兰在给幸福学堂的学员们上课。图片由龙湾新闻中心提供  公益达人刘荷兰一家。  温州网讯 近日,在北京召开的2016全国最美家庭...

 

  林小兰在给幸福学堂的学员们上课。图片由龙湾新闻中心提供

  “公益达人”刘荷兰一家。

  温州网讯 近日,在北京召开的2016全国“最美家庭”揭晓暨第十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我市共有6户家庭获得殊荣。其中,林小兰家庭、张岩川家庭、黄立枚家庭获得全国“最美家庭”称号,白洪鲍家庭、陈芸馨家庭、刘荷兰家庭获得全国“五好文明家庭”称号。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细胞,家风正,则国风清,家风乱,则国风浊。那么,这些家庭到底“美”在哪里?上周,记者对其中两户家庭进行了采访。

  做一辈子的“林老师”退休了仍义务教老人认字

  在龙湾区龙腾社区,只要提起林小兰,很多人都会亲切地喊她“林老师”。原来,她在社区里办了个幸福学堂,教社区里的中老年人识字。不少中老年人参加了幸福学堂之后,从只字不识到现在能看懂一本简单的书,甚至能写一篇简单的作文。

  上周四下午,趁着没课的空当,林小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说起创办幸福学堂,她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林小兰本是状元三小的校长,退休后在做义工的过程中,发现身边很多老人都不识字。“你肯定想象不到不识字给他们带来多大的不便,去医院不会挂号,去银行不会取款,甚至连最基本的洗发水和沐浴露都分不清楚。”林小兰说,“当时我就想,是不是可以发挥自己的专长,组织他们一起来认字,其实只要认识两三千字就可以进行基本的沟通了。”

  可这一想法刚刚提出,她的丈夫不乐意了。原来,在林小兰从事教育事业的38年时间里,几乎天天早出晚归,照顾三个女儿和做家务的担子全部落到了丈夫的肩上。“他以为我退休了,可以接过这个担子,可没想到我还要出去‘折腾’。”说到这里,林小兰有些愧疚,“其实,我亏欠这个家庭很多,女儿到现在还会说,那时候她们还在读书,下雨了,别的同学都有妈妈送雨伞,可她们就得自己淋雨回家,因为我永远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但是,很快的,丈夫被林小兰创办幸福学堂的热情打动了:教室的场地选不下来,她就跑去找社区书记商量,看看能不能弄出一个办公室;场地解决了,她一边头疼招生的问题,一边忙不迭地开始备课,床头至今都堆放着她精心挑选的教材。

  2012年9月,幸福学堂第一学年开始招生时,竟意外地有120多人报名,一下子点燃了林小兰上课的激情。从那以后,周一到周六,她早上7点过来,下午4点离开,从开门到擦黑板,所有的事情一手包办。老师不够,她跑去找自己的同事和朋友过来帮忙;识字太枯燥,她又增设了音乐、体育、养生等课程。渐渐地,名声传开了,连永嘉桥头都有人坐两个小时的车赶来上课。

  幸福学堂创办至今,已经走过近四个年头,学员一共600多人。学员姜秀英高兴地说:“我原先一个字都不认识,现在能看懂一本小人书了,而且连签名都学会了。多亏了林老师。”

  林小兰做过的好事远不止于此。在她担任石坦小学校长期间,曾帮助一名泰顺学生董子智缴纳学杂费、购买衣服和学习用品,到现在董子智还经常来信,亲切地称呼她为“校长妈妈”;原在状元三小代课的江西男孩陈健,在温期间一直免费居住在她的老房子里,后来他想到北京深造需要经济资助,林小兰二话没说就借给他4万元,如今每逢佳节,陈健必会来电话表示问候。“很多人说我傻,说万一人家借钱不还怎么办?但我觉得,爱学习的人是不会这样的,何况钱够吃够用就行,帮了人家的这种满足感是钱换不来的。”

  从“眼镜达人”到“公益达人”用全家的力量传递光明与美好

  认识刘小平、刘荷兰夫妻俩的人,都知道他们有双重身份:既是乐清柳市的“眼镜达人”,也是远近闻名的“公益达人”。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他们俩原本都在国有企业工作。之所以扔掉“铁饭碗”,改行从事眼镜行业,说来还有一段故事。

  “我爸爸上了年纪后患上白内障,眼睛没办法看清东西。可当时医学水平和经济条件有限,他的白内障一直无法医治,我就在想,开个眼镜店也许可以帮助更多和我爸爸一样的病人。后来,我看乐清的眼镜店不多,就和丈夫商量了一下,决定开家眼镜店为老人服务。”刘荷兰回忆道。就这样,1985年,夫妻俩双双辞职,开了柳市第一家眼镜店,也就是现在的明美眼镜公司。

  刚开始,店里就他们两人,那时磨镜片都是用油石手工磨,磨得手皮都破了,但夫妻俩任劳任怨,没有放弃。忙于事业之余,他们没有忘记自己开眼镜店的初衷,夫妻俩每年都会到不同的敬老院免费为老人做视力检查,免费向老人赠送老花眼镜,甚至为患有白内障但没有经济能力的老人提供经济援助并联系手术事宜。直至今日,乐清很多老人提起刘荷兰一家人时,总是会竖起大拇指夸道:“好人!”

  他们还特别关注学生群体,在报纸上得知乐清特殊教育学校由于夜间没车无法送特殊儿童去医院看急诊后,他们买下一辆“哈飞”七座面包车赠送给学校,把车子的产权登记在学校名下;他们还引导带动身边很多人共同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曾发动60余人参加河流协会举办的治污知识千人培训大会。

  据不完全统计,刘荷兰一家人参加各类义工活动累计时间近3000小时,参与各类扶贫、助残、救灾等活动捐款达600余万元,免费向老、病、残、困人员捐赠眼镜3万多副,受益人群5万余人。

  可这一切,在刘荷兰看来,是再平凡不过的事情。“我妈妈从小就教我,帮助别人才能快乐自己,我14岁就开始做义工了。当时,我丈夫向我求婚,我说别的要求没有,只是做公益这件事一定要支持我。我觉得,做公益是一件特别快乐的事情,快乐的事情就该分享给别人。”刘荷兰说,今年她在乐清市妇联认了一个公益项目,五年内捐助50万元用于“明眸关爱行动”项目。她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把“温州十佳公益达人”组织起来,做成温州的公益品牌。“毕竟,个人的力量有限,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公益事业,这座城市才会变得更美好。”


资讯标签: 家庭 国字号 温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