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日前报导,美国十年年资的中餐馆厨师,实际所得不如初入行的「菜鸟」服务员,主因在小费分配,读者回响热烈。华裔移民美国,从古老的「三刀」菜刀、理发刀、剪刀(即裁缝)行业,进入今天「三师」(医师、律师、会计师) ,前者收入离不开小费;小费也成餐馆等从业员工重要收入,但如今习俗被扭曲,许多消费者给得不情愿;收小费者则感觉客人吝啬给太少,分配又常发生纠纷,小费反而成消费纠纷的根源。
美国是「小费国度」,全球公认美国、加拿大「小费文化」最发达。举凡上餐馆、住旅馆、外送披萨等食物、搭计程车、代提行李、代客泊车、美容院、宠物美容或其他个人化服务,正常付费之外全都需另给小费(tipping),小费也成相关从业员工日常薪资的一部分。但如何给?怎么分配?经常出现问题。
先谈给小费的争议。很多华裔新移民初来乍到,常不知要入境随俗给小费。中国大陆、台湾(专题)、香港(专题),只有高级场所的消费有附加服务费,但明列帐单中,不再另收小费,日、韩、泰等国家都如此。但美国中餐馆竞争激烈,为压低成本,通常服务员工的薪资奇低,员工收入主要靠小费,有些餐馆几乎快变「强制」收小费了。不给小费通常会遭餐馆员工白眼,纽约(专题)、洛杉矶(专题)都传出服务生挡住餐馆大门,或追到停车场,追索客人付小费才放行的纠纷,成为笑话。
平心而论,很多中餐馆不够重视员工教育,好像谁都可以「跑堂」服务,缺乏训练的服务人员待客,常误认餐馆「给饭菜吃」就行,不重视服务客人,让宾客宾至如归。客人花钱是来享受,却常遇服务生面无表情、态度冷漠甚至傲慢,点菜、上菜慢吞吞,送茶水、餐具一付心不在焉模样,好像客人来「讨饭」一样。无礼行为易造成客人不满,认为服务不好,凭什么还给小费,纠纷就造成了。
小费起源于欧美,本是顾客感谢提供服务的人,给些小钱代表感激、赏识。欧洲许多国家历史文化和发展都在美国之前,但小费制度反而不如想像普遍。在美国,小费渐成为商品的「附加服务」,不给小费代表不礼貌、不文明,违反社会习俗,会被齿笑,视为没教养的象征。
中餐价格便宜,但服务一般较其他族裔餐馆差,是普遍的现象,也是业界该检讨改善的大??毛病。如今中餐除了较高档餐馆自动附加15%至20%服务费,通常小费都随客人意思给。但一些中餐馆服务差或根本不算有服务(送菜上桌算不算服务有争论),但小费要收足却被视为理所当然,是中餐常被诟病之处。
再谈小费分配。联邦或各州都有最低时薪规定,视那一个标准高就适用之;小费不得计入最低时薪计算,这是法律。业界透露,目前餐馆服务生每月小费少则 2000至3000元,有些洋餐馆则高达4000至5000元,但依法餐馆仍须给服务生法定最低工资;而小费依规定须报税,却不视为正常固定收入,以致有些违法老板不给服务生法定最低工资,靠小费弥补收入。尤其移民社区打工者多,低阶层新移民为生活忍气吞声,形成畸型的美国餐饮文化生态,中餐界更普遍。
依法小费只能让服务生们分配。西餐服务通常「包桌」,即某服务生固定服务那几桌客人,小费归他或她独享。中餐比较像「吃大锅饭」,多数餐馆采「统收统分」,即所有小费每晚统计,再分配给所有参与的人。但法律规定,老板、经理、厨师、碗盘清洗工等,不得参与小费分配,很多中餐馆违法,老板、厨师、主管都参与分配。前述十年年资的厨师,收入竟不如「菜鸟」服务生,就是守法的「恶果」。厨师地位多重要,收入却不高,中餐业薪资结构不合理,成为专业水准难提升的根本原因。
2000年美国「中餐通讯」统计,全美有3万5779家中餐馆;业者近年估计,随着华裔新移民增加,全美中餐馆如今可能达5万家,至少养活30万华裔人口。他们既解决华裔移民「中国胃」需求,还养活这么多人,还传播中华饮食文化,角色重要。但如何提升中餐地位,谈了多年,进展有限。讲专业,应给厨师高薪;提高餐饮服务品质,应训练好员工;讲求新菜研发,迎合洋人需求;正派经营,少搞频频开张、关门易主的避税行径,都能提升中餐地位。
但这样做,我们还能不能享受到便宜中餐?中餐拼生意杀价,自己人恶性竞争是常态,海外中餐形象、价格远不如日餐、韩餐、泰国餐等,想提升中餐地位,是个复杂的难题,问题却出在我们自己人身上,怨不得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