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有坐自制“船屋”去扫墓的习俗
在凤渎村,陈姓村民最多,约占全村人口的80%,另外,陆姓、高姓、张姓也各占一小部分。
从明朝嘉靖年间开始,该村陆氏族人在清明这一天都会乘着“船屋”去扫墓。所谓“船屋”,是指用木材在船上临时搭建起一个“屋子”供人乘坐,由陆姓族人亲手打造。“船的两边各有四扇门,船头还有两扇门。‘船屋’大概可以坐下50人。”村民告诉记者,虽然是很简易的构造,可当时在温州地区,这种“船屋”很稀少。陆氏族人乘着“船屋”去扫墓,一来可以遮风挡雨,二来可以彰显气派。
据村民们介绍,清明扫墓结束后,“船屋”便被拆除,船只也可另做他用。陆氏族人坐“船屋”去扫墓的风俗一直延续至上世纪40年代末。
除了务农,村民将卖河泥当副业
上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凤渎村村民除了务农,还有一个副业:卖河泥。据村民回忆,挖河泥通常4人为一组,一到时间,大家纷纷挽起袖口,扎起裤腿,拿着名叫“河泥兜”的工具去河里挖泥,每天每组最多能挖5船左右的量。“刚挖上来的河泥含有大量水分,于是村民们将其倒入一个个事先挖好的坑中,待其水分蒸发。”村民们告诉记者,河泥中含有大量的营养成分,是一种很好的肥料,蒸发少许水分后可以直接当肥料用,正因为如此,当时凤渎村农作物亩产量非常高。
等到每年农历年底至第二年年初,待农作物收成后,此时肥料的营养成分已所剩无几,村民们开始将田地里的河泥重新挖出卖掉,主要卖给仙岩地区烧制砖瓦用。村民们告诉记者,一船河泥大约能卖5元左右。为了贴补家用,不少村民正月初一还在卖河泥。
夏氏夫人的传说故事流传至今
在凤渎村,还流传着一个关于贞洁女子夏氏夫人的传说故事。故事的版本很多种,大致为:夏氏夫人本是董田人(今莘塍街道董田片),嫁给凤渎村村民陈一鹗,夫妻恩爱,生有一子。不料陈一鹗英年早逝。丈夫死后,夏氏夫人始终不改嫁,在家勤劳耕织,抚养儿子长大,受到邻里称赞。
陈一鹗有一妹妹,嫁给瑞安胡庭相为妻。一次,陈一鹗的妹妹生病,夏氏夫人前去探望,并请了一位名医前来医治。名医开出一贴处方,需要去滴水岩(位于万松山山上)取水煎服。
于是,夏氏夫人亲自上万松山取水。不料当天返家的路途中,碰到两位恶人对其心生歹意,夏氏夫人无力抵抗,为保清白,一头撞死在一旁的岩壁上。于是后人在万松山山麓建筑凤仙宫(滴水岩宫),供奉这位夏氏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