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下网

塘下 瑞安 社会 华人 国际
财经 旅闻 食闻 国内 星闻

40年,瑞安市塘下汽摩配产业的华丽蝶变

2018-10-19   点击:
汽摩配产业是塘下的支柱产业,是支撑塘下工业经济发展的基石。它的发展史可追溯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得到进一步发展,进入21世纪后又形成了独具塘下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近日,记者走访塘下汽摩配发源地、汽摩配城、汽摩配产业集聚区和市汽摩配协会,采访相关人员,听他们讲述改革开放40年塘下汽摩配产业的华丽蝶变。

  发端韩田

  汽摩配生产块状经济迅速形成

  说及塘下汽摩配产业,韩田村是绕不过去的话题,而关于它的起源,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塘下区排灌站修配厂有一台龙门刨床,并具备生产汽车配件的设备。1967年,排灌站技术负责人陈玉兴去温州汽车南站接了汽车钢板销的订单,该厂尝试对外加工,一举获得成功。事隔半个世纪,当时参与这项业务的修配厂成员们不会想到,塘下汽摩配产业由此翻开了第一页。

  因为制作汽车配件利润高、效益好,生产工艺较简单,从生产汽车钢板销到汽车马达单向开关,陈玉兴等一发不可收,该修配厂成员的月收入42元,这在当时是相当高的工资,其它公社社员甚是羡慕,千方百计想进该修配厂。随着业务的壮大,此后该排灌站修配厂发展为排灌站、公社农机厂和农渔机械厂,还增加了牛头刨床、仪表车床等。1970年,韩田村村民自筹资金办起农机修配厂等9家小企业,共安排600多名村民就业。

  韩田村村民竺胜忠今年62岁,是瑞安市汽摩配协会第一、二届理事,热衷挖掘收集乡土文化史料,曾自费出版《塘下乡村文化》两册,他和一些村民秉持另一种说法。据其介绍,1972年,村民陈安静与该村小学教师曹其柒等人,集资办起校办企业——韩田小学五七厂,生产仪表灯、点火开关等低档汽车配件产品,由村民在农闲季节跑到外地推销,经济效益可观。此后,一些村民也开始办起生产汽车配件的小企业和家庭作坊,挂靠村办、校办企业做加工生产。

  两种说法各有拥趸,但无需置疑的是,塘下汽摩配产业真正迎来发展的契机,是在1978年。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韩田村村民、原该村校办企业负责人陈安静带着两名伙计陈其淦、舒建设一起创办了塘下第一家民办企业——瑞安县汽车电器厂,生产汽摩配件点火开关,生意极其红火。据了解,该厂第一年净利润达3万元,第二年净利润更是高达十多万元。据《浙江宗族村落社会研究》一书介绍,当时村民年均收入203元,这批先富起来的“万元户”与村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随后,韩田村民办企业和家庭小作坊如雨后春笋一般迅速增长。1984年,韩田村企业在河北邢台、河南安阳这两个汽车配件产品订货会上共签下300多万元的业务合同。

  更惊人的一组数据是:1985年,全村共有汽摩配企业470多家,从业村民逾2000人,300多名农民供销员常年奔波在全国各地推销汽车、摩托车配件。截至1992年,韩田村共有乡镇企业12家,村办企业26家,新型经济联合体企业40家,家庭企业705家,99%以上企业从事汽车配件、摩托车配件生产,以及电镀、化工、注塑、铸造、冲压、车刨、轧钢等配套行业。1400多种产品行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地区,总产值超亿元,韩田成为浙南地区第一个“亿元村”。

  很快,塘下许多村也相继出现生产汽摩配产品的家庭作坊。至上世纪90年代,大面积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在当时的塘下、鲍田等地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品”颇具特色的汽摩配生产块状经济。“发展起来的汽摩配产业,迫切需要一个更大更稳定的销售平台。”塘下镇工商联秘书长管洪贵告诉记者,1996年3月26日,位于塘下镇赵宅村的瑞安汽摩配城落成开业,它占地面积60亩,摊位500多间,经商人员600余人,产销一条龙,客商盈门,是浙南地区最大的汽摩配市场。

  由弱到强

  塘下汽摩配亮出“瑞安制造”

  瑞安汽摩配产业在塘下等地得到迅猛发展,并凭借其价格低廉的优势,迅速占领全国大部分汽车、摩托车市场。产销数量的剧增带来了可观的利润,实现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带动一部分人脱贫致富。但是,2001年,浙江省工商局、温州市工商局将瑞安汽摩配行业列入整顿大会战黑名单。此后3年,工商部门以查大要案、捣窝点为突破口,严厉打击汽摩配行业的假冒行为。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上世纪90年代以后,

(1/3)上一页 下一页| 剩余全文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