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日,我市高楼、马屿等地的东魁杨梅已陆续采摘完毕,记者获悉,从今年杨梅收成看,杨梅上市早的,梅农效益佳;正常上市的杨梅因受雷雨天气影响,效益低下,大多种植户产量减少近五成,有些几乎颗粒无收。今年杨梅总体经济效益不容乐观。
现状一:采摘期间多雷雨,杨梅损失大
杨梅成熟季节,烟雨蒙蒙,诗人笔下的杨梅“垂红缀紫烟雨里”,别有一番景象。实际上,杨梅一旦遭遇雷雨天气,损失就大了。
今年,市奔马农业综合开发场在马屿镇河岙村种植东魁杨梅200余亩,种植户满以为今年至少有四五十万元的销售收入。然而,天公不作美,在杨梅成熟采摘期——6月16日前后,连续4天下了4场较大的雷阵雨,成熟的杨梅被打落,几乎颗粒无收。该开发场负责人郭高程惋惜地说,如果没遭遇雷阵雨,按照售价每公斤10元计算,预计今年开发场的杨梅总产值能达50万元。
今年,不仅晚上市的东魁杨梅遭遇雷雨天气损失较大,部分早成熟的露天黑炭梅也遭受雨水侵袭。据高楼镇农办副主任张维鲁介绍:“今年高楼黑炭梅成熟时,恰逢雨天,杨梅减产一半,部分农户的黑炭梅几乎绝收。”
虽然年年杨梅上市都是梅雨天,但和往年不同的是,今年雷雨天气多,有时还会一天遭遇多场较大的雷阵雨,就算是在风雨中抢摘了一部分杨梅,但也遭遇卖相差、保存难、销售难等难题。
今年是杨梅小年,大多杨梅生长期短、采摘期短,也是杨梅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3月22日开花,6月18日左右开始采摘,生长期80余天,往年正常情况下生长期需100天左右。”在高楼镇沙垟村,市丰绿果蔬家庭农场的100多亩东魁杨梅,近日刚刚采摘完毕。农场负责人秦高仁说,今年是杨梅小年,生长期比往年减少了20天,因此今年杨梅结果不多,其品质甜度也没有往年好,加之采摘期减短,今年百亩杨梅总产值下降至5万元左右,比往年同期减少了75%左右。
现状二:大棚杨梅提早上市,梅农效益佳
今年,我市提前成熟上市的杨梅有马屿镇丁凤村的大棚黑炭梅,紧随其后的是高楼镇营前村彭湾自然村的黑炭梅,记者采访了解到,两地农户种植的杨梅因提前成熟,采摘时未受雨水天气的影响,其经济效益不错。
市环丰杨梅专业合作社在丁凤村山上种植茶山丁岙杨梅80亩,其中有5亩约40株大棚杨梅。“早在5月18日,这40株大棚杨梅即采摘上市,售价每公斤达120元,是正常上市杨梅的6倍。”该合作社负责人说。在某种程度上说,大棚杨梅也带动了该合作社的总体经济效益。
在营前村彭湾自然村山上,市仁川杨梅专业合作社种植黑炭梅450亩,比高楼其它村的杨梅提前一周采摘上市。为提早抢占市场,该合作社吆喝开展杨梅观光采摘游活动,吸引了一拨又一拨的市民赶来采摘游,为合作社赢来了好收成。
“由于赢得了时间,采摘游的门票每人就达50元。提前采摘上市的杨梅,售价也蛮好的。”仁川杨梅合作社负责人刘仁川介绍,按照杨梅售价每公斤20至30元计算,今年该合作社杨梅总产值达40万元左右,扣除肥料、人工费等成本,年净收入可达10余万元。
分析:自然风险仍是梅农最大风险难题
采访中,业内人士表示,眼下,我市梅农种植杨梅存在较多风险,如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病虫害风险等。而遭遇风雨、雷阵雨、暴风雨等自然风险,仍是梅农最大的风险难题。相比散户,规模型种植户投入多,一旦成熟期雷雨多,加之一时没有足够的采摘工,很容易投入和产出倒挂。反倒是散户零星种植或多或少能赚一点。
业内人士表示,即使农户在风雨中抢收了一部分杨梅,但由于保质期短,杨梅也遭遇市场销售难题。另外,赶在风雨前,杨梅短期内必需采摘完毕,采摘杨梅人工费每天每人需150元至200元,这笔费用对农户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那么,如何有效地避险,解决“雷雨的烦恼”,提高梅农收入呢?
业内人士认为,让杨梅提早成熟上市是一种方法。近两年来,我市已有个别农户尝试种植大棚杨梅,上文提到的市环丰杨梅专业合作社,3年前在山上搭建了几个竹架大棚,今年大棚杨梅比露天种植的杨梅采摘季提早20天,售价也高于后者5倍。据了解,在山上搭建大棚成本费比在平原地带搭棚要高,主要是原材料往山上搬人工费用高,在山上搭建1亩竹架和钢管大棚分别需成本费4000元和1.5万元左右。
此外,将杨梅存放在保鲜库,便可延长销售期,但建造保鲜库来存放杨梅,又需一大笔投入,普通农户没有资金实力。业内人士表示,如何改变梅农靠天吃饭难题,提高农民抗风险能力,还需各地、各有关方面集思广益,多为我市杨梅产业发展献计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