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该古墓是卓绍迪上溯第五代先祖卓殿魁(字培池)的坟墓,地点位于该村村口南面的山坡上。之前,记者采访时发现卓绍迪家中藏有一件其祖上流传下来的清朝咸丰年间的圣旨牌构件,系皇帝诰封的“圣旨节孝碑”。该“节孝碑”碑身为青石材质,高约50厘米,宽约50厘米,厚10多厘米;上方的尺寸为高约30厘米,宽约50厘米,厚10多厘米。正面写有繁体的“节孝”两字,上方写有“圣旨”两字,因年代久远,字面有破损。
据现年67岁的卓绍迪介绍,“节孝碑”为圣旨牌坊中的一个构件,原设立于本村村口南面山坡的一条道路上。后来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该圣旨牌坊被毁坏后,他就把该“节孝碑”收藏起来,而其他的构件当时没有收藏,任其就地被掩埋在泥土中。
卓绍迪还说,清朝咸丰三年(1853),先祖卓培池得中“武庠生”后,曾至温州当武术教官。官府为纪念其母亲的“节孝”行为,而树立了牌坊。
据《瑞安市志》等相关资料记载及该村部分村民介绍,卓殿魁,字培池,卓敬十六世孙,清代道光乙丑年(1829)六月二十辰时出生,年少习武,咸丰三年(1853)取入县学武邑庠生,以青修孝友闻名。后因国乱,无心求取功名,晚年在田青山修行,卒于光绪壬辰年(1892)十二月十七卯时。其母亲吴氏为湖岭下瑶人,嘉庆乙丑年(1805)七月廿五子时生,生一子一女,青年守节,入府县志,浙江学政万青藜题奏建节孝坊。“其母早年丧夫,一人养家,教育有方,才使其儿子卓殿魁得中‘武庠生’,深得村民爱戴。”清朝咸丰年间,卓氏的节孝行为,在当时对当地的民风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卓培池的坟墓就建在原圣旨牌坊的左侧,现周边虽杂草丛生,但整体上仍完好无损,坟墓顶端的石牌上刻着“庠生比丘”字样,因风雨剥蚀,现字迹模糊。
当天上午,卓绍迪手挥锄头在卓培池的坟墓前挖掘泥土,因天气炎热,他挖得大汗淋漓,仅10分钟左右便挖出了一块石碑。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的专家称“这是一块红石”,长和宽各50厘米左右,厚约10厘米,石碑上方刻着“守孝亭”3个字;而左右的对联字迹显得有点模糊,经仔细辨认还依稀可见,左联是“父母沁恩终永别”,右联是“夫妻义重也分离”。据说,卓培池坟墓建在这里,意在为其母亲守孝。
同时,卓绍迪还在原来的圣旨牌坊遗址上挖掘出两条粗大的青石柱,虽然经过了半个世纪的风雨侵蚀,但这两条石柱现依然完好无缺,长度各2米余。据分析,这是当年圣旨牌坊建立时左右两侧竖立着的两条石柱,擦掉泥土,每条石柱上面均刻有5个大字,字迹清晰可见,合起来看分明是一副颂扬节孝的对联:“寸衷昭介节,百世仰清贞”。
在场的市文物保护管理所两位专家对卓绍迪挖出的3件构件进行察看鉴定,认为像这样年代久远的牌坊构件在我市较为少见。该所所长陈奇说:“有一定的保护价值,将予以列入文物保护点。”
卓绍迪表示,下步,把相关资料准备妥当后便向有关单位提出申报,并着手在原址上进行恢复,还原当年的“圣旨牌坊”,重建这一文物保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