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
先重质再加量,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家生”
人物简介
●叶正水(生卒年月不详)叶珠凯爷爷,师从圆木大师普臻,从事圆木家生30多年。
●叶德云(1938年12月--)叶正水儿子。原在莘塍木器社做圆木,现在仍偶尔做“家生”。
●叶珠凯(1964年9月--)瑞安为数不多的圆木家生师傅之一,从小跟随祖父学习,技术精湛,在瑞安东山街道开有圆木作坊。
点评
陈思义(瑞安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曾任瑞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中共瑞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瑞安日报》总编)
在我主编的《瑞安非遗》中,叶朱凯就是圆木家生的代表。他人实在,低头干活,说话不多,甚至有些腼腆,工匠中专注做事不善言辞的那种,也就是这种人才能专心致志把老手艺传承下来。
温州网讯 在文博会上,瑞安馆展出的圆木家生小巧精致,引来不少客户咨询。作为传统的陪嫁必备物品,圆木产品曾经落寞,如今市场又渐渐红火起来。近日,记者来到瑞安东山街道找到圆木制作师傅叶珠凯,听他讲讲三代技艺和家风传承的故事。
圆木“家生”,随嫁必备
在瑞安,叶珠凯是少有的还在做的圆木师傅之一,在东山一带很有名。记者来到叶师傅工作的地方。这是一个小作坊,里面放满了圆木家生的材料和工具,进去可闻到一股木屑的清香。
“好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了,这活儿又脏又累,邻居也觉得吵,我现在就在老房里做做。”叶师傅说,他住在距离这儿车程几分钟的新房,平时做生活都在这个作坊。别看如今圆木家生行业没那么红火,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地还有木器社,圆木工匠几乎每个乡村都有。上世纪80年代解散了,有少数人自办作坊,叶师傅就是其中之一。
在瑞安,圆木家生是相对于方木而言的,顾名思义,“方木”是制作方形家具的,比如床、柜、桌、凳;“圆木”是制作圆形家具的,比如水桶、尿盆、脚盂、鹅兜。此外还有大木,大木师傅是搭建房屋木质梁架的。
相对而言,圆木是木工中的一种更为精细的“生活”,它的魅力还体现在跟民间习俗的融合。旧时温州人家嫁女儿,无论家境如何都有备一套家生做嫁妆,在迎亲路上这是道亮丽的风景线,邻里将此作为判断财力如何的标准之一。在没有塑料制品的年代,圆木“家生”也是每家每户的生活必备品,常见的有鹅兜、果盆、子孙桶、水桶、拗兜、米桶、蛋盒、斗、米升、饭桶、盘菜盂、脚盂、浴盂、挈盒、茶盘等。
“圆木生意最好的时候,许多孩子十二三岁就被父母送去学圆木手艺,那时木匠还是个挺吃香的职业。”叶师傅家里三代做圆木家生,所以从小跟随爷爷学手艺,自然而然学会了许多家传“秘诀”。
不止技艺,还有礼仪
叶师傅的爷爷师从圆木大师普臻,后在当地开了一家店铺,生意红火。在叶师傅的印象中,当年爷爷带了不少学生,他就是其中之一。圆木匠要3年学徒,3年上手,3年自做,至少9年才能自立门户,一直到两手厚茧,心静如水,手艺就算做得精了。在耳濡目染中,他在20来岁时开始独当一面。
“爷爷经常说,到人家家里做‘生活’要‘吃有吃相’,做活能站着就别坐着。”叶师傅说,当年拜师学艺有许多讲究,尤其是待人接物的礼仪上,无论是徒弟还是自家孩子,爷爷都十分严格。以前,无论是大木、方木还是圆木师傅,都是到人家家里做生活的,对方提供三餐和点心。此时,师傅的行为举止就关系到客户对自己的印象,所以刚开始学习圆木技术就要学礼仪。
除了家风严格,爷爷教会的还有对圆木的认真细致,他注重每件圆木家生的细节和质量。比如一个小小的挈盒看似简单,实则每位师傅都有自己钻研的诀窍,怎么做得又牢固又快又美观,都有“看家本领”。爷爷叶正水就是靠着精湛的技艺和高品质的作品受到客户信任,当年还开了一家圆木店面,生意颇红火。
即使现在切割有了机器,但是细致关键的环节仍需要手工制作,考验圆木师傅的功力。叶珠凯打个比方说,一个茶盘有不同样式,如果是精细的边缘还是得自己小心打磨。“先重质再加量,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家生’。”他回忆,小时候爷爷经常这样教育他,正是凭借这样的工匠精神,叶家的家生才能受到地方百姓的信任。
私人定制,圆木“逢春”
上世纪90年代,因为塑料、不锈钢制品的兴起,圆木家生逐渐式微,生意自然也逐渐萧条。90年代中,坚持了许久的叶珠凯也心灰意冷,改行做了其他生意。
1997年之后生意好转,转了行的叶珠凯又回到圆木家生行业,重新坐上了熟悉的料凳。“其他行业不好做,而且自己从小做‘生活’,手艺也受认可,生意渐渐又红火起来了。”叶师傅说。
在今年的文博会上,圆木家生成为场馆里询问度很高的产品,不少人希望买一套回去给女儿做嫁妆。小巧精美的挈盒、形状多样的茶盘、浑圆厚重的洗浴桶,都勾起了老温州人的回忆,不少年轻人也觉得新鲜。现在的圆木家生更像一门艺术,它不仅承载技艺,传承工匠精神,更是当地文化的载体,提醒着温州人曾经的婚嫁民俗。
叶师傅说,生意渐渐好起来了。现在的主要客户是寺庙用品和嫁妆,也有人重新用木质洗浴桶、洗脚桶了,来自苍南、永嘉、平阳等县(市、区)的订单颇可观。有一位退休教师给女儿定做了一套圆木嫁妆,这位老师对女儿说:“接下来就没人会做了,买过来放着让你看看。”
爱钻研、懂技术的叶珠凯看准了这个机会,将原有的家生做小做精美,受到更多年轻人的喜爱。对于改良后的圆木家生,许多人不再拿来做日常用具,而是陈列在家里做摆设。“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知道了技艺的原理,创新就没那么困难,以前没见过的器具钻研一下也能做出来。”叶师傅说,现在他做过的种类还要多于祖辈父辈,因为人们对精美度和款式要求高了。通过看照片,他基本能摸索出新型家生的制作方法,以此更好地进行“私人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