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把梳子、两个电推子、一把老式剃须刀,一把可以360度旋转的木质椅子,构成了老式理发店的基本模样。昔日,剃头匠曾被誉为游走的“美容师”。
随着时尚理念的更新,传统剃头匠逐渐被前卫的发型师取代,在美发厅遍布大街小巷的今天,传统理发这门老行当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在塘下镇老塘路上,今年70岁的剃头师傅郑岳林却一直坚守着这份老行当:从1995年至今,他经营的老式理发店保持着简朴的风格,他更喜欢用“剃头师傅”这个传统称呼。
入伍期间学会理发手艺一把木质旋转椅用了20多年
郑岳林的理发店铺位于老塘路331号,店铺不大,只有25平方米左右。
记者来到理发店时,郑岳林正在给客人理发:他一手拿梳子,一手拿推子,一边梳一边推,动作十分娴熟,每隔一会儿就停下来仔细端详发型,然后仔细修剪。
理完发,顾客站起来在镜子前瞅了瞅,抖掉身上的碎发,连连称赞:“手艺好兮好!”
郑岳林是鲍四村人。1965年,19岁的他来到辽宁大连当兵,在部队里学会理发手艺。至今,昔日学艺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长时间使用剪子、电推子、刮胡刀,手腕还要保持平稳,需要一定的腕力。学艺时,我经常练得手腕酸痛。”郑岳林说。
从部队退伍后,郑岳林在工厂谋过职、在机关上过班。直到1995年,他才重拾理发手艺。
1995年以来,一把用了20多年的木质理发椅成了这家理发店的主要标志。“这把椅子可是我亲手制作的,可以360度旋转。用了20多年了,还是那么牢固。”郑岳林说。
理发是门细致活需要理发师傅手法娴熟、心态沉稳
如今,找郑岳林理发的顾客大致分为三类:一是老人,二是满月后第一次剃头(瑞安俗称“打光光”)的婴儿,三是生活节俭或经济上不宽裕的人群。
刮脸是老式理发店的常规服务之一。刮脸时,郑岳林拿出一柄钢制刮胡刀,在篷布上反复刮擦,目的是让刀片变得光滑,刮胡子时不容易伤到顾客。随后,他将热毛巾敷在顾客脸上,并用刷子蘸上肥皂水,小心翼翼地刮去胡子、软发。
这种传统的刮脸手艺颇受老年人的喜爱。“他们很享受这种‘高级别’服务,现在的美发店很少提供类似服务。”郑岳林说,这些上了年纪的老年人是传统理发店铺的常客。
理发不仅需要精湛的手艺,还要具备十足的细致和耐心,尤其是当木质理发椅上坐着幼儿,更要沉下心来,容不得半点马虎。
“孩子好动、怕痒,一个不小心,很容易伤到。所以剃头师傅的手不仅要稳、要轻,还得随时注意小孩子的动作。”郑岳林说。
随着时代的发展,理发店里的收费从刚开始每人次5元涨到如今每人次8元。郑岳林告诉记者,刚搬到老塘路时生意较好,平均每个月能收入3000多元,最多的时候近4000元,每个月1日和16日是大多数企业工人休息的日子,店里也会相对忙碌。
从事理发行业21年,郑岳林的手艺越发娴熟。他说:“从事理发行业,手稳对于我们来说是最基本的从业准则。比如说,老式理发店刮脸时基本使用剃刀,剃刀锋利,一不小心就可能伤到顾客,因此理发师傅要心态沉稳、手法熟练,才能更好地为顾客提供服务。”
即使未来仅存记忆传统理发手艺仍不舍得丢弃
随着时代的发展,市民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新潮、时尚的美发店不断涌现。花样繁多的新式理发店和遵循传统手艺的老式理发店,为追求美丽的市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如今,郑岳林每个月能领到2000多元退休金,但是割舍不下对传统理发手艺的感情。
“干了20多年理发行当,哪舍得丢呀。我会一直坚持下去,直到做不动的那一天。”郑岳林说,他曾经想将这门手艺传给儿子郑定忠,后来发现儿子的兴趣不高,就没有勉强。
“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学习老式理发手艺。也许不久之后,老式理发店就不存在了,这门老行当只能存在于人们的回忆里。”郑岳林感慨。
“操世上头顶大事,理人间万缕青丝”。传统单一的发型已被多样的发型代替,但不变的是像郑岳林这样的剃头师傅对传统理发手艺的执著和延续。只是,细致的活儿仍在,十指的温柔还在延续,可古老的技艺却难觅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