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下网
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瑞安 > 正文

时评丨回应知情诉求别用“有关部门”来搪塞

核心提示: 日前,据《新京报》报道,2020年6月,被指“身家200亿”的某省“最富法官”因涉嫌受贿罪、行政枉法裁判罪、诈骗罪开庭受审。据当地媒体报道

日前,据《新京报》报道,2020年6月,被指“身家200亿”的某省“最富法官”因涉嫌受贿罪、行政枉法裁判罪、诈骗罪开庭受审。据当地媒体报道,某市一男子怀疑自己八年前遭遇的“阴阳判决”与其有关,于是他向省政府办公厅申请信息公开。日前,他收到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答复书》,答复称:“建议您依法向相关单位了解获取该信息。”这让知情诉求者很不解。

如今,各地各级部分信访单位在回复知情诉求中,使用“有关部门”“相关单位”频率偏高,群众颇有微言。

群众调侃说:“有关部门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不点名具体部门,只说“有关部门”“相关单位”的回应做派,早就备受诟病。为什么“有关部门”“相关单位”使用频率那么高?一是出了麻烦事,一时找不准具体对象,又要有个交代,便拿“有关部门”来出气,严厉的板子尽可用力去打。二是某些方面的工作没做好,群众的意见较大,责任者的行政级别较高或关系特殊,碍于情面只得用“希望有关部门改正”来搪塞与敷衍,搞一下偷工减料的伪批评。三是图省事,不愿深入下去做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便拿出“从有关部门获悉”来唬人。还有更重要一条原因是,替“有关部门”“相关单位”隐姓匿名,就是将沟通责任转嫁给申请人。对很多申请人来说,某项信息归哪个部门负责,还真未必能说得清,结果也经常是徒添麻烦与堵心。

因此,有网友就调侃,世界上最神秘的部门就是“有关部门”——讲句实话有不少群众就是不知道是哪个?若一摊上坏事,“有关部门”就挺身而出背起了锅。反过来若遇上什么表扬庆功的事,能贴金露脸的光彩事那可就不同了,谁也没见过各种奖状、锦旗上写的是“有关部门”。

“有关部门”的词用多了有几个不妥,一是是非不清,拿“有关部门”打板子其结果是雷声大、雨点小,谁也没觉得疼,因为它是朝天放的空炮,是虚张声势,这样只能助长相互推诿的不良风气。二是“有关部门”不点明具体部门,反而使“有关”成了“无关”,“球照踢、皮照扯”,于事无补。

笔者认为,钉是钉,铆是铆,遇事要实事求是,少用“有关部门”,对违反乱纪、乱作为或不作为的单位,要敢于当面直说,不要躲躲闪闪,是谁就是谁,让“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必须从各地各单位信访部门及官方媒体做起,作出表率,才将各项工作落在实处。(孙德胜)

资讯标签:

关注我们

塘下网官方微信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塘下网官方微信

塘下网联系微信

扫描左侧二维码联系塘下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