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资讯 > 正文

王荣华:挖掘村落旅游资源 带领全村发家致富
2016-09-13 07:12:10   来源:   评论:0 点击:

进入九月,已有丝丝的凉意。但是在芳庄乡的双溪寨漂流景区,依然是人满为患,人们趁着最后的一点暑气,在这里戏水玩闹。  双溪寨漂流景区
进入九月,已有丝丝的凉意。但是在芳庄乡的双溪寨漂流景区,依然是人满为患,人们趁着最后的一点暑气,在这里戏水玩闹。

  双溪寨漂流景区的创办者王荣华看着眼前的一切,心里不免欢喜。这个穷小子从山里走出来,略有成就后毅然回到贫瘠的乡村,大刀阔斧搞旅游,从而带动全村人走上致富之路,现年48周岁的王荣华实现了儿时心中的梦想。然而,眼前的一切并不是他最终的目标,他依然在不懈地奋斗着。

  带着儿时的梦想回家,小刀初试

  1997年是香港回归的日子,“回归”,在外拼搏多年的王荣华带着“回归”的心态,带着多年辛苦所得的100万元,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直坑村。直坑村是位于瑞安市西北部的一个小乡村,深藏于大山之中,由于交通不发达,经济发展落后。

  “我那时候回来,是因为心中一直藏着一个梦想,就是希望把自己的家乡发展起来,全村发展起来。”王荣华说。

  他回忆道,小时候因为村里条件差,每到夏天,只能跑到河边去乘凉,那时候他就想如果村里发达了,每家每户都能弄个电风扇装个小空调那该多好。正是出于简单和质朴的梦想,在外打拼多年之后,带着所有的积蓄回到家乡。

  “刚回来时,我最初是想搞种养业的。”王荣华说,那时旅游的概念并没有形成,要发家致富首先想到的就是种养业,再加上他在种养业发达的山东呆过,在这方面有一些经验。

  有了初步地思路之后,说干就干。从1999年到2001年这三年的时间内,王荣华便一直埋头于田间山头,种植杨梅、黄桃、马蹄声、小南瓜等,养鸡养鸭养鹅,“凡能养的,凡能种的我都弄过。”经过3年时间的努力,王荣华觉得种养殖业利润不明显。

  他总结利润不明显的原因,一是当时信息不发达,销路难以打开;二是交通不方便,产品难以运输;最后人工工资高也是其利润不高的原因之一。

  四处考察,决心开发旅游项目

  守着一亩三分坡地,祖祖辈辈土里刨食,父老乡亲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苦苦煎熬着。可是,直坑村没有一家企业,群众怎样才能快速地富裕起来?王荣华陷入了沉思。

  为了寻找出路,当时担任村委主任的他决定带领村委成员到外面看看,考察别人的发展经验。2003年前后,农家乐、亲子游在我市周边地区开始兴起。2003年,王荣华一行五人,自费前往福建、广东等地。“这两个地方的气候、地理等条件都和我们相似,比较有参考价值。”

  当年10月1日,王荣华一行来到广东清远的一个水上漂流场所,但他们向工作人员打探消息时,震惊了。他回忆,那个漂流项目一共有3000多只皮划艇,一只两个座位,一只皮划艇租金为168元,“他们一天的客流量可以达到1万多人,一天的营业额就有一百多万,如果遇到五一、十一,营业额可以达到上千万,这是多大的营业额啊!”

  王荣华看到了其中的商机,他想直坑的双溪寨也有丰富的水资源,并且有一定的落差,稍作改造也可以搞漂流项目。

  于是,经过多方打听,他们找到了该项目的负责人,向他讨教经验。回来时,他们还买了3只皮划艇,一路扛回了家,决定在双溪寨试漂。先是整理水库、疏通航道。

  他清晰地记得,试漂是在当年的冬天进行的,水里的温度为零下,但实验过后,再冷的水也浇不灭他心中的喜悦——试漂成功了。试漂成功后,王荣华马上决定开发漂流项目。2003年年底到2006年4月份,他一直着手漂流的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温州附近毫无经验可借鉴,王荣华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这个过程对他来说是异常艰难的:没有设计师,他只能按照地形一点点琢磨研究;资金不足,他只能边借钱边动工;河里有大石头需搬离,只能自己撸其裤脚卖力气;河岸需要驳坎,只能挑起扁担搬砖搬水泥……有很多人怀疑他是否成功,但他一直坚定信念。

  漂流项目推动村庄致富发展

  经过三年的努力,双溪寨漂流的基础设施终于建好,接待中心、停车场搞好了,并决定于2006年5月1日正式开业。

  在开业的前几天,王荣华在村中召开了一次大会,全村有300多人参加,“当时我在会上强调了一点,我说五年后,也许没人会记得直坑这个村名,但是一提到芳庄乡,人们就会想起双溪寨漂流。”

  显然,王荣华的预言成真了。开业后的这10年里,双溪寨漂流的名气越来越响,在温州,乃至周边县市都有闻名,现在每年到双溪寨旅游的人数有近30万人。

  双溪寨漂流项目的发展,改变了整个村庄命运:如今村中道路发达,村庄面貌大为改善;村民依靠农产品销售,收入也大为提高,成为了人人羡慕的的富裕村。而王荣华自己,也尽可能地为村里做贡献。2009年,王荣华卸任村支书之后,又兼任了芳庄乡非公企业党支部书记,摆脱了日常事务性工作,将精力全部投入到抓项目中去。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是每一个村民最期盼的,我们为村民每人缴存医疗保险,逢年过节慰问困难村民,给村民发放福利……”10年来,他每年都为全村1000多人缴纳医疗保险,金额累计达到120多万元;他还捐款修路,最近村中有个道路工程,他自己半句不多说就捐出了50万元,比如,周垟通直坑的通村公路捐资100万元,直坑至黄深坑400万元……村里马上要造桥,又认捐30万元。到目前为止,他为村里修路修桥出资额累计达到700多万元。

  2006年至今为村里分红近200万元,吸引周边村民就业人数达五六十人,旅游旺季就业可达100多人。多年来,正是在他的带动下,一个村集体经济“空壳”、农民人均收入低的贫困村,变成了人人羡慕的富裕村。

  他还有更大梦想,那便是全村共同富裕

  村庄一天天变漂亮,村民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王荣华看在眼里,乐在心田。

  但他并不再满足于现状,还有更大的梦想。“虽然现在小有成就,但我觉得还远远不够,下一步我想发展更多的项目,吸引更多的村民就业,让村民集体创业、共同富裕,实现全村的致富梦。”

  王荣华敏锐地发现,现在民宿经济火爆,又是一个商机!王荣华去多个地方考察过,发展前景良好。一户人家花50到70万将自己的家装修一番,可实现一年365天民宿,两三年便可收回成本。下半年,他想将带村两委成员到杭州、台州等地做一次全方位的考察,将全村民宿落实到位。他把目光投向了村里的后山,下一步准备根据乡村规划,对村里的几百间老屋进行修缮,发展高端民宿;还要发展亲子游、拓展项目、小型互动性项目,使直坑村一年四季、从小孩到老人各个年龄段都有消遣项目。 “我这个人就像牛一样,只知道干,碰到问题都是硬顶过去。只要没有私心,就能得到大家的支持,就能更好地往前走,我也愿意倾自己力量为直坑村的建设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的确,王荣华是一个敢想肯干的人,因为他相信一个道理,只有付出,才能获得回报。

相关热词搜索:王荣华 全村 旅游资源

上一篇:洞头推进全域景区化 处处是景点人人当“向导”
下一篇:浙江杭州萧山机场现国内首家“胶囊”旅馆(组图)

分享到: 收藏